▲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恐怕是人们尝试驯化野生生物的重要动力之一,而由此产生的伟大成就,在今天的餐桌上依然可以体会到。在这些被驯化的物种当中,家猪的影响力尤为特殊。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猪的身上有许多故事。
在许多山林老猎手的眼中,林中最危险的猛兽不是老虎、豹子和熊,而是野猪。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可见野猪之凶猛。
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野猪的亲戚家猪可看不出如此生猛,它们只是一些美味的“食材”,而且似乎还很温顺。那么,人类是如何将野猪驯化成今天的家猪的呢?
这是一个野猪变家猪的传说,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一个部落安营扎寨于大山的脚下,族人在这里种了庄稼,繁衍生息,不巧,某天起,他们屡受山顶野猪之害。全族人正面反击,杀一只,闯进来一只,再杀一次,又闯进来一只……野猪太多,实在杀不完啊。
于是,族人只能求助于“高级知识分子”先知。
绿釉猪圈,汉
先知说:“你们愿不愿意完全信任我?”
族人:“我们信!”
先知:“照我说的办法去做,少说多干,以后这种野兽就不会再来骚扰你们。”
族人:“干!”
第一个月:把猪爱吃的东西放在半山腰,下来的野猪少了;
第二个月,继续送食物,只是在野猪聚集的地方树起一面坚固的棚栏;
第三个月:继续送食物,再树起第二面棚栏;
第四个月,继续送食物,又树起第三面棚栏;
第五个月,继续送食物,树起最后一面棚栏。
最后从族人中选择一个勇士,在某一天去把最后的门关起来。
于是野猪变成了家猪,家猪变成了美食。这其实就是人类的连环计中计!
其实,被人类圈养,对猪来说,也是猪生的一次颠覆性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野猪,那么辛苦地漫山遍野乱跑乱闯,就是为了找吃的。
但自从被人类“包养”后,便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饭菜管够,而且还是荤素搭配,营养合理。美食就在眼前,那还顶风冒雨乱跑干什么?野猪们一合计,不跑了,就在里面等美食吧。于是,野猪们越吃越嗨,缺乏锻炼的它们,越吃越胖,想跑也跑不动了。
安于现状,没有对自由的渴望,失去冲破藩篱的勇气,那是等死,这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泥制猪,清晚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古时动物那么多,为什么中国人非要选择猪来驯化?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极强的环境适应力。野猪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它们几乎什么都吃,而且营养转化效率高的惊人:小野猪在自己生命的头一年里,体重就可以增长近百倍,这在大型哺乳动物中非常罕见。
而驯化野猪得到的家猪,同样继承了这副好胃口。即便是以人类的残羹剩饭粗放养殖,它们也可以吃4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而到了现代,使用科学配比的精饲料饲养的猪,甚至可以做到吃2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这相当于吃多少长多少啊!
与之相比,同样很早就被驯化的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则完全无法与之争锋,牛的饲料转化率太低,山羊、绵羊对饲料更是挑剔,狗嘛,是人类的朋友,不可能拿来作为肉食来源。
比来比去,猪以绝对优势胜出!
深*釉卧猪,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驯化野猪的故事外,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养猪历程,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变成了家猪的猪,还能适应野外生活,变成野猪嘛?
“家”这个字,和“猪”有什么联系?
更多有趣故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