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部二十年前的武打片,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洪 [复制链接]

1#


  *飞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清末广东佛山,最着名的弟子是梁宽与林世荣(即电影中的猪肉荣),十三姨的原型则是其妻莫桂兰。*飞鸿在历史上留下众多的传奇故事,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监制的《铁马镏》中,少年*飞鸿流落广州在街头卖艺,遭到几名大汉围攻而被*飞鸿击退的情节就是少年*飞鸿的真实经历。徐克电影里所表现的*飞鸿与刘永福的友情则缘自一次*飞鸿为刘永福治伤,后被刘永福聘为黑旗*技击总教练。*飞鸿生平最重要的一件事迹是曾随刘永福赴台湾抗日保台。


  *飞鸿最早被搬上银幕是年关德兴的《*飞鸿传》,由胡鹏导演,从此这一形象也因关德兴的精彩演绎而深入人心,从此*飞鸿成为正义与侠道的代名词。关德兴最后一次出演*飞鸿是在年的《林世荣》中,片中*飞鸿一边与人打斗,一边举重若轻地书下“仁者无敌”四字,这一幕可说是关德兴所演绎的那个隐忍而又豁达,武功超绝又深具长者之风的*飞鸿的最佳缩影。在关德兴不再出演*飞鸿之后,*飞鸿的电影也被翻拍过几次,但都很不成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关德兴的形象早已与*飞鸿这个名字不可分割。这种情况在90年代初的时候才在两位中国电影人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两个人就是李连杰与徐克。


  当时的徐克在新艺城,李连杰则是嘉禾的签约演员。后来嘉禾找到徐克,请他和李连杰合作,徐克马上就答应了,他说李连杰是“中国之宝”,但要按徐克的方式来拍,于是拍了一部电影,就是91年推出的《*飞鸿》。


  当时关德兴尚未去世,也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结果看完之后吃惊到说不出话来,看到了一部他完全料想不到的《*飞鸿》。


  徐克的*飞鸿完全不同于关德兴的那个行侠仗义的*飞鸿,这个*飞鸿更真实,更人性化,他会有自己的局限,会有自己的痛苦和茫然,但眼界也更宽广,心胸更博大,与关德兴那个锄恶扬善的*飞鸿相比,徐克的*飞鸿具有更多的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厚重感。


  李连杰的*飞鸿也不同于关德兴的壮年*飞鸿,这个*飞鸿不再是一个无往不胜的完人,而是一个在青年时代生逢乱世而不得不向壮年的心态去转变的*飞鸿,他对责任的承担是被动的,但一旦承担了,也就义无反顾。


  影片甫一开始,便定下了徐克的*飞鸿电影以觉醒,奋发为底色的基调,日出东方的壮丽背景让人想起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境,而徐克所要描绘的,也正是一个“少年中国”的情状。雄浑的大鼓伴以林子祥极具气魄的歌声,徐克试图对“中国精神”重新确立的理想,在这一幕中一览无余。


  香港,一百五十年间一直华洋共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香港人体会尤深。而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与接受,自身的文化如何传承与改进的问题,则是现代中国人的最大心结。


  所以影片在以大写意式的画面确立影片的主体精神之后,便将视角投向现实。影片开始即是一群传教士在街头招摇而过,大唱“阿来路亚”,旁边茶楼上的中国乐班探头一看,连忙招呼同伴猛拉二胡,把洋人的歌声压下去,从这象征的一幕开始,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碰撞的命题,就一直成为《*飞鸿》电影的最大主题。


  *飞鸿所象征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处境,这点从*飞鸿身边的角色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猪肉荣是正直,有一腔热血但却视野狭小的中国人,牙嚓苏是接受西方教育但却丢失了民族文化根基的中国人,只有从英国归来的十三姨介于两种文化之间,成为*飞鸿觉醒的最大指引者。


  *飞鸿则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下,徐克所希望的中国人形象,他少年老成,平和持重,但历史的局限使他的眼界注定是狭小的,然而他的人格和心境却使他可以本能地选择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他没有像片中的很多角色一样,或固足自封,自欺欺人,而是不断学习新生事物,开阔眼界,一旦发现自身的局限与谬误,即立刻决心改变。他在亲眼目睹火枪的强大后,反思之后便说出“一定要变”的话来。在这个人物身上,你可以看到徐克所说的那种“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的进取精神,也看得到“思则悟,悟则行,行则高远”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缩影。


  对于西方文明,徐克也以影片中不同的外国人物,势力作为象征,片中出现的外国人,有诱骗中国人去金山卖苦力的骗子,有列强的*舰,但也有为保护*飞鸿而死的传教士。《男儿当自强》中,部分西方人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与实质上的援助者,《狮王争霸》以利益的角度描写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但总而言之,徐克始终强调的是理性,即智慧的清明,分得清舶来的文化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应该拒绝,自己的文化哪些应该坚持,放弃,或者改良。其中最具深意的还是第一集的结尾一幕,*飞鸿与一官员站在落日的余辉下,*飞鸿问,你说这世上真有金山吗?对方反问,如果有金山的话,那些洋人为什么还要来这里?*飞鸿则说,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实际上自近代以来至今,中国人面对先进的西方文明大体上来说是一个迷失的过程,而徐克对此的态度,在此已经不言自明了。


  二、


  与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相比,影片更大的主题是对中国人某些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以及对这些劣根性形成源头的探讨。徐克始终在强调的,是历史和人物的悲剧性。


  《男儿当自强》中被陆浩东错杀的小女孩是一个悲剧,她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有着成长和幸福的权利,然而她生下来的环境决定了她只能成为愚昧的牺牲品,于是面对陆浩东的枪口,她自称神功护体,挺身而出,而后应声而倒。


  纳兰元术是悲剧,这个在整个系列里最让人心折的配角,他视野开阔,武功超绝,可说离英雄只有一步之遥,但他却始终摆脱不了对清庭的愚忠,看到西方人对革命*的支持,便转而帮助白莲教,最终死于*飞鸿之手,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满族身份造就了他的悲剧。纳兰元术下令砍断电线杆一幕,有着让人落泪的悲怆感。


  在那样一个乱世里,不成为悲剧的人又有多少呢?《男儿当自强》中有一幕是纳兰元术到英国使馆抓捕革命*,门口是一个个的白莲教徒,那些脸上不乏忠义,话语也不乏慷慨正直,可是,他们却是无知的,是一个愚昧时代的牺牲品。


  《狮王争霸》中的赵天霸在街巷上大打出手,杀伤多人后再将狮青夺回,他的狂笑伴随着哀伤的音乐。鲁迅曾经说,所有人困在一个黑屋子里,没有人觉得不对,可是有一个人发现了,那么他是最痛苦的一个,因为没有人理解他。


  但是鲁迅又说,如果这个人的呐喊惊醒了少数的几个人的话,那么谁又知道没有大家一起弄破这个牢笼的可能呢?所以徐克是让人尊敬的,他承担了与智慧同时而来的痛苦和责任,更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以赵天霸的角色为代表,影片多次表现了那些毫无意义的内斗,更特别彰显了这些斗争者乐此不疲的丑态。君不见,如今网络上以左派右派中间派自居者,哪几个是真的抱定了立场,不过是没事做,选择一个阵营,还是要斗。不仅要斗,还要兵不血刃地斗,安安全全地斗。


  而其中刻划最深,最具力度的悲剧人物,还是任世官饰演的严振东。


  这个“混杂着高贵与屈辱,骄傲与自卑,交替着正义与反派”的角色,不仅是《*飞鸿》系列,以及徐克电影中最具深度的一个配角,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感染力的角色之一。


  徐克在戛纳谈《卧虎藏龙》时讲到,武侠片就是五湖四海,就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方言。这时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那个操一口山东话的落魄武师。


  距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严振东也有好多年了,后来再回想起这个角色,对这个人物的感情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严振东的卑劣是一个悲剧,这一点从影片中*飞鸿(也即是徐克)对他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严振东被火枪打死后,*飞鸿抱着将死的严振东,听他说出“咱们的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的遗言,眼睛里满是悲哀。这悲哀实际上也就是徐克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严振东的武功是铁布衫,徐克从一开始就在暗示他的“守”,然而他既守不住武功,又守不住人格。*飞鸿的武功大开大阖,和他的思想一样是自由的,然而他的人格却是确定的。


  影片着力表现的,是严振东一步步屈从于命运的摆布,最后人格尽毁的过程。严振东带着弟子梁宽,流落岭南,空有一身武功,却连顿饭都吃不上,此时他决心挑战*飞鸿,“在佛山打出名堂”,之后又寄身于沙河帮,以“为天下人伸张正义”来当作自欺的借口,其实人一旦跪下,又怎么还站得起来,一个人连眼皮底下的正义都没有,还奢谈什么天下。


  尽管在这样持续的悲剧中,便是勇士也在不断地动摇,《男儿当自强》中的陆浩东绝望到逃都不想逃了,“他们为了个泥菩萨连命都不要”,“跑到哪里去?”但结尾徐克还是让孙中山吟出“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的祝愿,“男儿当自强”的意味在这一幕中到达顶点,也昭示了光明终将到来的信念与决心。


  《*飞鸿》的成就与其强大的阵容是分不开的,*沾的词曲,林子祥的演唱,奚仲文的美术,麦子善的剪辑,*岳泰和刘伟强的摄影,众多主角配角的精彩演绎,都堪称武侠片中前所未有的精彩,这里重点谈一下影片的武打与表演。


  拍《*飞鸿》时徐克最早请的是刘家荣,刘家荣之父刘湛是林世荣弟子,所以算得上*飞鸿的真正传人,但两人合作并不愉快,比如徐克要*飞鸿跳起来踢无影脚,刘家荣就以洪拳没有飞腿的动作反对“这样的电影放出去,我们洪拳十万弟子都会笑死。”徐克不以为然,“我的电影拍给全世界几千万的人看。”终于刘家荣离开,换成袁祥仁,但袁祥仁设计的动作又不符合徐克的标准,袁祥仁只好找了哥哥袁和平帮忙,这样才拍成。


  武指中我一直推崇袁和平和程小东,因为我觉得两人是惟一有着“神来之笔”的武术指导,也是惟一可以打出艺术感的人。袁和平要是去搞音乐,估计成就也不会低。他设计出来的武打节奏感极佳,有一种好的打击乐式的美感。一场好的武打中,形体的舒展,方位,速度力度的转换,击中与阻挡在效果上的差异,动与静的对比,镜头剪辑出来的音乐感,甚至包括背景的转换,一切都成为这一打斗交响乐中的一个个音符,这真正是以艺术的标准来对待武打设计的态度。


  到第二集,李连杰与甄子丹比棍,更是《*飞鸿》系列武打中的华彩乐章。片中袁和平将钢丝吊到最小,两人的武打天马行空,堪称人体所能展示的美感的极致,而又全然统一在写实的范畴之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一段武打的艺术感,韵律感,包括对意境的表现均堪称完美。


  三、


  《*飞鸿》系列的角色,更是无不各具神采,以李连杰的天真,难得竟能将*飞鸿演得如此少年老成,一派智者无欲,勇者无惧的意味。


  关之琳演的十三姨,若以世俗眼光来看与*飞鸿并不相配,十三姨见识广博,思想进步前卫,*飞鸿则传统持重,李连杰甚至还为这个人物带来了一些羞涩的气质,而正是这种差异增强了两人情感的戏剧性。


  《*飞鸿》系列的众多配角,几乎每一个都很值得一谈,开始蛮横无知,几乎不成人形,后来渐渐觉醒的*脚七,坏得一塌糊涂却又孬到让人不能不笑的赵天霸,纳兰元术、刘永福、牙擦苏、猪肉荣,无不是让人难忘的经典角色。而在众多的精彩配角中,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刘洵饰演的*麒英。


  刘洵本是内地京剧及粤剧武生名家,罗家英即曾师从他学习戏曲。《狮王争霸》中刘洵饰演*飞鸿之父*麒英,把这样一个老派而又开明,威严持重而又不通世故的老人演得入木三分。《狮王争霸》开场,赵天霸率领手下前来踢馆,*麒英甫一出手即令人击节:*飞鸿的武功虽然极尽完美,但仍不脱少年人的飞扬跳脱之气,惟有*麒英,动静之间,举重若轻,尽是一代宗师的气度。后来为护太祖狮头挨了*脚七一脚,却还在为十三姨的打扮大笑,又不计前嫌收容*脚七,真正的长者之风。


  最有趣的还是刘洵面对*飞鸿与十三姨婚事时的表现,*麒英与十三姨同辈,于是看不出两人情意绵绵,而当十三姨离家出走又返回家中,急得要疯掉的*飞鸿跑过去与她深情拥抱时,旁边的一干人众都被惊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位老人家咳嗽一声,提醒*麒英道:“这种情况下你该说点什么了吧?”而刘洵竟答非所问地说:“那些旧狮头,还是全都烧了吧。”意思是说那些旧的传统,也不必拿到今天用了。


  这让我想起了李安导演的《喜宴》,片中的老父在最终得知儿子竟是个同性恋时,也是不动声色,最后接受了那个外国“男儿媳”,还送了个红包给对方。*麒英正是这样,只不过更轻松也更喜剧化而已。若论才气,的确少有人能与徐克相比。


  90年代之后,香港的银幕英雄开始解构,*飞鸿也就成了传统英雄的最后折光。实际上《*飞鸿》系列虽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却仅限于娱乐方面,与徐克希望的文化上的影响关系不大,对于《*飞鸿》系列,香港的很多评论都认为徐克说教,所以徐克在年的最后一部*飞鸿电影《西域雄狮》中,明显地加入了很多自嘲的意味。片中有一段,美国华工聚在一起*钱,*飞鸿忽然跳出来也要一起*,结果大家就都不好意思*了,说*师傅你是我们的希望啊,你都这样了我们还怎么办。于是*飞鸿就借机慷慨陈辞一番,号召大家“发出百点热,耀出千分光”,结果镜头一转,才看到所有人都睡着了。


  这大概就是徐克的样子,大家都爱看*飞鸿打架,但一听大道理就要睡着了。像那些华工一样,吵着“*师傅耍套十字拳来给我们看”,当*飞鸿表示不要耍拳而是要演讲时,众人一哄而散。大家对待*飞鸿的态度,至多只是像那个老头一样,很动情地说我们不*了,今天。


  徐克在影片结尾安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场面,当*飞鸿和十三姨离开美国时,当地华工们都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原因是此地新来了一个中国妓女,众人围着一个粗俗不堪的女人,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十三姨不明所以,*飞鸿就随口应付她几句。


  在这个恶俗的女人的背后,我仿佛听到了徐克无奈的自嘲。也是徐克郑重宣告*飞鸿系列的说教或者言志至此,终于以失败告终。


  高兴的是,《*飞鸿》系列终究还是没有以一场闹剧作为尾声,而是以*飞鸿的一个狡黠的微笑作为结束,这是*飞鸿在用很认真的疑惑表情表示他已经完全记不起那个印第安女人,而十三姨也露出幸福满意的笑容之后,*飞鸿面向镜头露出了一个狡诈的微笑,表示他骗了十三姨,实际上他全都记得。这种情人间的欺诈倒不可笑,可是放在*飞鸿或者李连杰身上,就可以让人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一个人知道他也许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就只好退回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里去做一个隐士,这就是笑傲江湖的精神了。

欢迎加入“中国功夫史粉丝群”和大家一起练功

加群方法: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