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猪肉为何越来越不香黑猪减少,白猪变多是原 [复制链接]

1#

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孙少平去原北县中学找工作,被要求参与杀猪,剧中的猪,就是一头浑身黑色的中国土产猪。这个情节,可以证明电视剧很考究,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养的猪确实是以黑猪为主,和我们现在印象中通体雪白的猪不同。

一、中国传统的黑猪

现代考古学和遗传学已经可以证明,现代家猪是早期人类分别在不同地点独立的驯化当地野猪,又经过长期以来不同猪种基因交流形成的一个亚种。

其中,中国驯化猪的历史尤为悠久。化石证据可以证明,中国至少在距今年前就开始驯化猪类,用于肉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驯化和交流,中国形成了东北民猪、太湖猪、荣昌猪、成华猪等本土优良猪种。

它们共同的优点是肉质好、抗病性强、适应当地环境,比如成华猪,是公认的制作回锅肉最好的原料。

这些猪种,同时也都是黑猪,而土产黑猪最突出的缺点,就是出栏周期长,俗话说,就是“长肉慢”。

国产黑猪从断奶到出栏,普遍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在缺乏肉食的年代,这个缺点非常突出,试想如果现代中国饲养的7亿头猪全都是长肉慢的土产黑猪,那么中国人人均的猪肉供应量可能只有今天的一半不到。

在《平凡的世界》所处的年代,人们对肉食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那时,黑猪就更加不能满足需求,这才有了中国大规模引进“洋猪”的行动。

二、“洋白猪”来华

中国引进“洋猪”始于50年代,和苏联交好的新中国引进了少量白色的“洋猪”,但是这批猪引种规模小,抗性差,仅带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谊象征”的性质,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猪种。

中国大规模引进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等西方优良猪种,还是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

这些猪的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三个字“长肉快”,四个月左右的出栏周期,再加上产仔数的优势,使得中国饲养的猪种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良种猪同时引进的,还有大规模工业化养殖模式的引进。工业化饲料喂养、大规模使用抗菌药保健、激素增肥,恒温、恒湿环境的塑造,这一切在使中国猪肉产量激增的同时,也改变了猪肉的味道。

三、白猪为什么“不好吃”?

工业化喂养的长白、大白等猪种,出栏速度快,瑕疵就是随着猪的快速育肥,猪肉口感的下降,虽然其风味物质如各类氨基酸含量比照国产黑猪相差无几,但影响猪肉口感(尤其是香味)的另一关键指标——脂肪则是有了很大的差别。

首先洋白猪多为瘦肉型,本身其脂肪堆积效率就不如国产黑猪,第二由于其四个月快速出栏,脂肪堆积的时间也不远如土法饲喂的黑猪长,所以人们会觉得白猪口感不如黑猪。

中国的黑白猪之争,是畜牧科学、兽医科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做出的最终选择。黑猪由于不适合工业化社会的运行原理,而最终走出了中国人主要肉食来源的舞台,让位于生产性能优良的白猪等猪种。

不过,也不需要过于惋惜,育种科学已经把能够集齐黑白猪优点的杂交猪作为了研究的重点,相信在育种学家们的努力之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吃到长得快还好吃的杂交黑猪肉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