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好像,学了这么多年作文,老师教我们的,都是一些技巧,这些技巧,还是应试的。
上小学的时候,刚学作文没多久,老师就教我们,想要语言活泼,就得往作文里加歇后语,“可以加分”。于是,差不多每位同学的作文里,都要来上那么两句,即使是生搬硬套,也要凑上几个。
常用的就那么几个: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可以说,这些歇后语用不了几次,就能把老师看吐了。于是,老师的技巧也随之升级了,改成加古诗,尤其是开头或者结尾。
但是,真正有文学底蕴和功底的人,能有多少?大部分人用的古诗,都放在了结尾,当作感叹句使用,用的古诗还是小学文化水平的,同样也是用不了几次,就作废了。因为很多学生满怀欣喜地在结尾加了一句古诗,最后却发现非但没加分,好像分数比平均线还低了,纷纷大呼上当,说老师是骗子。
于是,古诗词的运用,开始产生了变体,或者引用不知名的古诗,或者篡改古诗,更高级一些的,古诗化用,——说白了,就是把古诗改成现代文,还满足了字数的要求。
但很多时候,这类的作文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取得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哪怕是作文,也是宁缺毋滥,机会或者说分数往往只垂青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跟风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后来的名人名言几乎也是走了同样的路子,开始是知名作家,比如鲁迅先生,后来变成了哲学家,再后来,就是越生僻越好。慢慢地,就有了新的变体,比如说用甲骨文写作文,高考作文中通篇加生僻字。
这就让人很无语了,作文到底是为了给人看,与人交流,还是纯粹在老师那里碰运气,为的只是加分呢?
我一直提倡,作文最后是返璞归真,或者说无招胜有招,真有真正的“自说自话”,才是属于自己的创作。或者说,作文是用来玩的,怎么好玩怎么写,作者写得开心,读者读着也痛快,岂不皆大欢喜?
可是偏偏有太多的人,说这样的作文,没有名家站台装门面,就没有品位,不够高雅,在他们看来,越是好的作文,越是文邹邹的,他们不知道的是,有个词叫曲高和寡,这样的作文写出来,只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不接地气的。
这就有点跟相声界的“雅俗之争”类似了,郭德纲就说过,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什么时候我们的作文,写出来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装高雅,这样的作文,就是真正的作文了。
后记:写这篇不着四六的文段时,孩子告诉我,自己到了三年级,有了新的作业,那就是写日记。笔者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一下子从脑海中浮现开来。多少年了,学生的日记,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看技巧、语法和修辞,甚至也要考查价值观的。这样的日记,只能算是作业了吧?
你在写作文中,有什么困扰呢?欢迎留言说一说。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