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乙亥猪年,“猪”事不顺,连憨态可掬的“二师兄”被推到了前台,猪肉价格飞涨,如跳上了“大师兄”的“筋斗云”,一飞冲天,十万八千里,涨出了新境界,把自己拱上了历史峰值,猪肉风头盖过小鲜肉,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当下经济生活的“主角”。
众所周知,中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中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7亿头猪。有国外分析师预测,由于非洲猪瘟感染或扑杀导致的死亡,加上环保限养政策,中国今年的猪肉存栏总数将至少减少1.5亿至2亿头。也就是说,今年生猪产能缺口太大,一时半会是不会恢复起来的,预计今年供需缺口达万吨以上。
计划经济时代的“肉票”重现江湖所以,在“非洲猪瘟”和“禁限养令”的双重叠加的影响之下,“二师兄”身份不飙升才不正常了。甚至部分城市出现猪肉限购政策,相当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了,这足以说明问题,“二师兄”竟然变了奇货可居的商品了。
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象征着质朴、福气和财富,在猪肉不自由的当下,一起去看看古代那些以猪为表现对象的器物解解馋吧。
西周猪尊山西省博物院藏古人认为:猪一身是宝,用处良多,饲养可以致富,将其称为“乌金”。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曾经通过绘画、雕塑和陶塑等形式,表现猪的意象。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猪头龙身的玉猪龙,雕工精细,形象完整,反映当时人们认为猪和龙一样,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
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台北故宫博物院古人还常用珍贵稀少的青铜、玉石雕琢带有猪形象的礼器,可见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世界中,猪一直是为人所祭祀、崇拜的瑞兽,象征着力量、财富和权力。
清积光佛母故宫博物院藏直至近现代美术作品中,仍有不少猪的造型,作为吉祥形象,受到世人的喜爱。
清乾隆余省、张为邦《兽谱图》古代猪的象征意义很强,汉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其意为只有住处养得起猪才称得上是有了家。可见,无猪不成家,猪在古代不只是食物这么简单,更代表着一个家庭是否富足和谐。
西汉陶猪及猪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汉代时富裕人家更是流行着逝世时手握玉猪,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带着满满的“财富”而去。
汉猪形玉握故宫博物院藏不过,猪还分为家猪和野猪。最早的猪为野猪,野猪强健,性情暴躁,喜好单独行动,敢与狮、虎争斗,且能时常占得上风,人们常用“一猪二熊三虎”来形容它们的凶悍。
商晚期豕尊湖南博物馆藏猪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二,十二地支配属“亥”,故称“亥猪”。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名为刘彻,事实上刘彻原名“刘彘”,也就是“刘猪”。在古代人看来,猪是聪明、智慧、威仪、刚烈、勇猛、繁殖力强的象征。就说“敢”字,就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
商晚期猪卣上海博物馆藏华夏先民们对猪的驯养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一个绘有野猪的陶钵,猪头很大,脊背上鬃毛好似钢针,眼神温顺,似乎是野猪被驯化为家猪,这个过程大概要很长时间,持续数代人,这让野猪的习性、外貌都发生有趣的变化。
河姆渡黑陶猪纹钵浙江省博物馆藏上至皇帝下至小民都爱的“二师兄”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漫步的猪宋代,宋太宗作为日理万机的皇帝,竟然亲自判决丢失一头猪的赔偿问题,还是“国家赔偿”。不但民间养猪多,皇宫里也会养猪,一为祭祀二为辟邪。
而宰相张齐贤,却对猪肉有着特别的嗜好,“饮食过人,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一顿饭能吃几斤猪肉,确实少见。
苏轼的《猪肉颂》更直言猪肉便宜,老百姓都吃得起;陆游《蔬食戏书》不吝喜爱之情,“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而宋代曾有相国寺养猪的记载,和尚庖炙的猪肉“尤佳”,味道鲜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干脆写道:“猪,天下畜之。”
纪晓岚癖好是只吃猪肉,食量奇佳,动辄每顿吃掉十盘以上的猪肉。
敦煌石窟群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展览《与猪同行》中提到:
“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又一直在精神领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猪的驯化到饲养选育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地食用猪肉,到将猪肉烹饪成美味佳肴;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技能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风俗习惯在变化,文化知识在丰富。”
所以呀,猪,中国人民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