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饭是广东的传统美食。广式煲仔饭的风味多达20余种,如腊味、冬菇滑鸡、豆豉排骨、猪肝、窝蛋牛肉、咸鱼、黄鳝、田鸡等等。在饥肠漉漉的时候谈煲仔饭,对消化系统的刺激无异于一株虚幻的青梅树之于冒火的口腔,望梅止渴,然后更渴。
一碗煲仔饭,满足的不仅是胃,还有心。在还没被外卖APP大行其道的昔日,一煲煲外表被炭火烧煮熏黑,内里发出滋滋声响的煲仔饭。
你是否也曾被这一碗煲仔饭温暖过?
在揭盖的一刹那,煲仔饭总能让食客充满惊喜,蒸汽散发之际,饭菜浓香扑鼻而至饭面上诱人的菜肴,吸收了肉菜鲜味的米饭,别忘了金黄焦脆的锅巴。
自上到下,一份小小的煲仔饭便聚集了各种美味精华。
什么是煲仔饭?
顾名思义,就是用小煲仔(即砂锅)煮的饭,不知不觉煲仔饭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煲仔饭是曾经当时的宫廷八珍之一,到了唐代更加被称为「御黄王母饭」,这好歹也算是一段贵族荣耀史啊!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腊味、排骨、牛肉、滑鸡煲仔饭,开始以煲仔饭界「四大天王」的面目出现。
好吃的煲仔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
一是跟煲上桌的调味汁,揭开盖子浇在饭上,有嗞嗞的响声,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调汁师傅的手艺了;
二是煲底烧出的一层金黄的锅巴,与普通锅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长,简直是一煲之精华。
关于煲仔饭其实有个小典故:
从前有个老广州人用瓦煲煮熟了一锅饭,但是发现原来厨房里没有菜,这时他家的猫刚好叼着一根腊肠回来(猫哥,哪里偷的腊肠?)
于是他把那根腊肠放到饭里面一起焗熟,没想到的是这锅饭居然香气扑鼻,因此这种做法就一直流传到今天了。
听过关于煲仔饭的一句名言,只要吃过一次煲仔饭,都会在砂锅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如何煮好一碗煲仔饭
煲仔饭的基本:砂煲
要煮煲仔饭,首先得有个「煲」。
煲,其实是砂锅,广东人叫砂煲,小的叫煲仔。煲仔具有传热慢,保温性强的特点,因此能较好的保存食物的鲜味和养分,几千年以来都被人们广泛使用。
江湖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煲仔饭用的煲越老越好。不过业内师傅表示,真正能煲出靓饭的瓦煲,其实是刚煲过一两次煲仔饭的「少年」煲。
初哥新煲未吸油,会有杂味,太旧的「老年」煲则吸油吸到饱,煲出来的饭颜色不会白,卖相不够好看。
煲仔饭的灵魂:米饭
无论你点的是腊味、排骨、牛肉还是滑鸡煲仔饭,一碗煲仔饭最灵魂的始终是——「饭」。
一碗正宗美味的煲仔饭要「兑米」,粘米混丝苗米,或者是粘米配泰国香米,甚至有些师傅会表示自己会用上三种米来混合,只求取得米饭粘性和香度、口感的平衡。
煮饭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其实每一步都暗藏着小细节。
做一煲好吃的煲仔饭,水面必须高出米面大概1cm,有经验的师傅会用手掌测量水位,一般将手掌平放于大米面上,水位稍微超出一掌则刚好。
煲仔饭的味道:浇头
浇头——浇在菜肴上用来调味或点缀的汁儿,也指加在盛好的主食上的菜肴。
就算辛苦做好一煲米饭,煲仔饭上的食材同样不能马虎,米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煲仔饭的口感,而浇头就左右了整锅饭的味道。
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你可以尝试各种味道的浇头,煲仔饭的世界丰富多彩。
有腊味排骨、香菇滑鸡、黄鳝等各种口味。
比如腊味饭,晶莹剔透的米饭吸取了腊肉材料精华后,浓郁咸香,肥而不腻,假如采用肥瘦相间的腊味肉,香味还更加浓郁。
煲仔饭界「四大天王」
腊味煲仔饭
一切煲仔饭的始祖,很多人心里都有念念不忘的一碗腊味煲仔饭,怎么吃都吃不腻,一段时间没吃还非常想念。
排骨煲仔饭
那浓郁的豆豉香,深深地滋进排骨里,排骨铺在米饭上慢慢蒸过,肉质特别嫩,而米饭则吸收了肉汁,多滋多味。
香菇滑鸡煲仔饭
口感软滑的花菇,肉质细嫩的鸡块,配上软糯吸汁的香米,在这寒冷的冬季吃上一口,绝对让您暖到心窝,爱不释口。
窝蛋牛肉煲仔饭
新鲜牛肉加粘米煮起后,开盖打一颗生鸡蛋,蛋液借着余热渗透进饭里逐渐固化,整煲饭透着淡淡的牛肉蛋香味。
来吃一碗正宗的煲仔饭
我知道你们看到这里已经抑制不住,内心对一碗热腾腾煲仔饭的冲动了,作为一位生于广东活在广东的小编,最后把我自己收藏的煲仔饭小店推荐给大家,你试过就明白为什么我人生离不开煲仔饭。
广州篇
万兴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