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是中国人喜欢的食补养生方式之一。生病喝汤、体虚喝汤、坐月子喝汤等,熬一锅好汤需要好手艺,而科学地喝汤同样是一门学问。
俗话说:“饭前喝汤,胜过良方”,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喝汤好处多多,但喝汤的方法不对,不仅会越喝越胖,还会有三高风险,今天编就来教你打开喝汤的正确方式!快来看看你喝对了没?
误区一:煲汤时间越长,营养越高
通常人们都认为汤煲得越久,味道越好,汤中营养越充分。其实在煲汤时因为热力破壁的原理,食材的部分营养物质(氨基酸、嘌呤等含氮化合物和油脂)会溶解到汤里,提供了汤的独特香味和基本营养。而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虽然总氮增加,但可溶性维生素的损耗也增加,总体的营养价值呈现递减。因此,煲汤越久,营养越好的说法并不科学哦!
注意:猪蹄汤、骨头汤熬得越白,说明里面的脂肪含量越高,对于三高人群来说,这类汤要少喝,最好不要喝。
误区二:只喝汤不吃“渣”
“渣”就是汤里面的肉块,熬煮时间太长的肉,吃起来口感可能有点柴,但里面的氨基酸含量丰富,对人体极有好处。
注意:有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的汤,最主要的成分是盐、油,85%的蛋白质仍然在肉里面,只喝汤不吃渣可不行,肉就这么扔掉好可惜。
误区三:喝鸡汤能补充蛋白质
鸡汤的营养物质溶在汤里,容易吸收,而肉类的营养则需要肠胃经过蠕动、分解后才能吸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鸡汤为身体虚弱的人减轻了肠胃负担。然而,鸡汤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不高,而脂肪和盐分倒不少。因此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人,以鸡汤补充蛋白质的性价比远低于脱脂奶、豆腐一类。每ml脱脂奶的蛋白质约为等量鸡汤的3倍,钙含量为鸡汤5倍,差距明显。
误区四:趁热喝汤
平常吃饭的时候大家总喜欢说“趁热吃”,喝汤的时候也喜欢“趁热喝”,认为热汤更暖身更有营养,其实这也是错误的。食道和口腔表面都覆盖着黏膜,正常情况下,它们温度多在36.5-37.2℃,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60℃以下。
注意:汤太烫,会损伤食道黏膜,一般机体虽能自行修复,但若反复如此,会出现增生,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风险。
说了那么多喝汤误区,那么怎样熬出一锅好汤呢?,小编教你六个熬汤诀窍
1.配水3:1
用水量一般是煲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不宜用热水,忌中途加凉水。
2.黄金搭配很重要
有些“黄金搭配”能使食物的营养素互补,比如:莲藕配排骨、海带配猪肉等。另外,为了使汤的口味纯正,一般不宜用太多品种的食品一起熬。
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配料,如百合偏凉性,胃寒的患者要少用,风寒咳嗽、虚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3.不宜先放盐
盐会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导致鲜味不足,口感变差。所以在快出锅时放盐更好,且要少放食盐。
此外,炖汤时切忌放入过多的葱、姜、料酒等调料,以免影响汤汁本身的原汁原味。
4.炊具选瓦罐
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能传递给里面的原料。它能使熬出的汤滋味更鲜,原料更酥烂。煲汤时盖上盖子能保留食物香气,还有利于保持煲汤时的温度。
5.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煲汤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炖煮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原料营养流失,还会增加嘌呤的含量,增加痛风的风险。
如果是煲肉汤,时间以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最佳,既能保证口感,也能保证营养;如果炖骨头汤或猪蹄汤,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也不要超过2个小时。
6.把握火候
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能让食品内的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而文火能使营养物质溶出得更多,而且汤色清澈,味道浓醇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了,如果对文章满意的话欢迎大家积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