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形石”因石头的外形和纹理像肉,故而得名。依此,“石”也应该因“肉”的种类而形态多样。但是笔者观赏了众多不同风格的肉形石以后却发现,这些石头的原型却多取样于猪肉。如河北省康保县的肉形石因“神似猪肉”被称为天然奇石,柳州韦姓人氏也因发现某些石头酷似猪肉而收藏;清代藏品的猪肉石,虽然以玉雕成,但因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酷似一块新鲜猪肉,令人叹为观止;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石,色彩纹理足以乱真“东坡肉”,并且还能激发人的嗅觉想象,价值连城,被称为“人间极品”。
产于河南鲁山县的肉形石,同样多以猪肉作为艺术品加工和鉴赏的原型。*、白、灰、红分明的嫩润天然之色,以及逼真的皮相,再加上被砌成或生或熟的猪肉之形,再以蔬菜枝叶装饰,“肉形石”便跃然眼前。
中国艺术自古就有取样自然,再赋之以技艺加工和精神渲染的传统,如风、雨、雪、虫、雨、鸟等等,这与中国人在不同自然环境居所而形成的文化心态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自然之物经过不同代际人的玩味、揣摩和锤炼,形成了具有不同情志的独特意象。所以,肉形石之所以在今天能够被人重新发掘、品鉴,并趋同取样于猪肉,笔者以为,可以从中国人饮食生活的角度一探究竟。
“猪肉”一开始在中国饮食的历史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在春秋战国时期,“吃肉”是身份等级的象征。《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猪肉只是贵族等级最下层“士”的食用之物。平民老百姓更不能随便吃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肉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民族迁徙、统治者民族习惯等原因,牛、羊肉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主流。
北宋时期,羊肉依然为权贵所喜,但猪肉成为寻常百姓应口之物,民间消费蔚为壮观。《东京梦华录》就有“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坊巷桥市,皆有肉案”的记载。大文豪苏轼在《答毕仲举书》中写道:“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终日说龙肉,不如食猪肉”的名言,意在为人、求学都应务实。同时,作为美食家的东坡先生,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明清时期,猪肉彻底“逆袭”,猪肉菜肴、猪肉食品丰富起来。
猪肉从开始的权贵小众走向市井百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心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相比较牛、羊,养猪的性价比更高。猪的肠道较长,区别于牛、羊,吃“更少”的食物能产出更多的肉。猪喜食植物,能较为充分地吸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并转化为自身的热量。对于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近现代人来说,猪肉更能满足长期劳作的体力需要,长期以来,所谓的“吃肉”大多指“吃猪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业文明发达的中国人追求富足、安稳、实在的象征。
基于此,肉形石多为猪肉形貌也就不难理解。与其说,它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如说这是中国人农业文化基因作用的结果。
对肉形石进行鉴赏或作为家居装饰,当然是发展“肉石”文化的应然之举。但是从“自然”走向艺术,并以“品鉴”为路径,在生活层面实现商业价值,却不得不考虑当下人们生活心态的问题。当下社会,物质生产发达,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已不是“有吃的就是富”的状态了,而是走向了“吃健康”“吃品味”“吃文化”。肉形石如果要在赏石文化中得到发展,除了积极的宣传,有必要考虑艺术形象的设计问题。
艺术形象不在于“像不像”,而是在于有无韵味,能够为人所把玩、想象。在现实生活中,谁也不拿一块像可以吃的“肉”的东西去做挂画、摆设。因此,肉形石的设计要注重内涵的注入,外观设计需要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包括作品基座设计,作品空间设计,以及题字、题诗等要素的注入。这有至少对“肉形石”的商品开发是有利的。
河南省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河南省鲁山县炎*文化研究会
河南省观赏石协会肉形石文化研究院
图片河南鲁山梁鹏提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