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月份的CPI数据,以蔬菜和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依然是影响3月CPI上涨的关键因素,一方面,3月前期的寒潮天气影响了鲜菜生长,市场供应相对不足,鲜菜价格同比上涨35.8%,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生猪产能处于近年低位,市场供应偏紧,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8.4%,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是3月的PPI也就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环比更是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是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
关于高菜价,现在消费者吐槽最多的就是葱蒜。“知道什么是最新土豪标准吗?咖啡泡葱花,就两头大蒜!”“这几天如果谁一开口说话,一嘴葱味绝对是在炫富!”
在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集散地山东寿光,一名葱农却告诉记者:1斤大葱的成本价仅4毛钱左右,从地头卖出也只有7毛到1块。但到了居民的餐桌居然变成3.5元一根,这中间的差价都去哪儿了?
1根大葱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居民的餐桌,要经过至少5层环节:收购商、批发配货商、运输商、异地批发商、社区零售商。这些环节会产生人工费、运输费、管理费。叶子损失和水分蒸发带来的重量折损,除了这些成本外,平均每个环节还要占有葱价约10%的纯利润。于是,到了消费者手中,1斤成本4毛的大葱就变成了6元左右,价格上涨了约14倍。
CPI连续回升,通胀压力又要回来了么?大葱、大蒜、猪肉轮番上涨,谁是背后推手?“换个视角看经济”,今晚21:50《央视财经评论》为您解析,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