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视病房为战场,视病人如亲人”“临危不惧,迎难而上,舍小家顾大家”“技术精湛,科学救治,精心护理”!这是中央*委对包括他在内的小汤山“非典”医院(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褒奖,也是他从医以来一以贯之的真实写照。
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胡建林教授为原第三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原全*结核病防治技术指导组专家,医院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胡建林教授
他是中国抗肺癌联盟重庆联盟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资深会员(FCCP)、美国胸科协会会员、重庆市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结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呼吸介入学组委员。
胡建林从事呼吸疾病医教研工作38年,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经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经皮穿刺等介入诊断与治疗,尤其对难治性和复发性气胸、中心气道狭窄、气管食道瘘、巨大肺大疱、难治性哮喘、肺癌的碘-粒子治疗等具有独特的介入技术优势,对胸内结节病、肺部真菌病、肺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对肺结核的鉴别诊断颇具经验。
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7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交流发言2篇,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他为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年会论文审稿专家,《免疫学杂志》和《第三*医大学学报》审稿专家,主编《呼吸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内科第三卷,副主编《临床急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项……
在呼吸科领域,他用医者大爱和精湛技术推动医学发展,生动诠释着新时代白求恩精神。
临危受命,舍生忘死抗“非典”
胡建林出生在医学世家,祖父是中医,父亲是卫生员。正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后来在家人们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担任了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总支书记。
年春天,SARS病*肆虐,疫情波及首都北京并有可能向外蔓延,中央高度重视,用时七天七夜建成了规模2.5万平方米的医院,以集中收治“非典”患者。在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40岁的胡建林临危受命,成为医院名医护人员中的一员,参加北京市“非典”病人救治工作。
医院前往北京
原第三医院为胡建林带领的抗“非典”医疗队举行“出征仪式”,胡建林充满自豪、面带微笑,但看到送行的同志们一个个红着眼眶,做好一切心理准备的他也抑制不住流下坚毅的热泪。来到战斗最前线,直面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看到在死亡线徘徊、满脸痛苦的患者,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抗“非典”团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6年过去了,但对于胡建林和医院所有医护人员来说,当时种种场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期间,来自兰州*区的六位医护人员突发高烧,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最糟糕的事情可能就要发生了!万幸,紧急隔离观察后发现这只是高强度工作导致的感冒。
当时,胡建林带领着科室在扎根最前线。为把控病情,他们每天检查病人两次,和“非典”患者零距离接触。工人被吓跑了,他们自己清理装修垃圾、动手安装设备。他们经手治疗的90多个患者,无一人死亡……
在一些人避之不及的特殊战场上,胡建林逆流而上,与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创造了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零感染率的医学奇迹,震惊中外。
原第三*医大学抗“非典”医疗队合影
医院院长张雁灵在《回望小汤山》一书中夸赞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用身躯为病人撑起了希望和光明的天地,用行动塑造了圣洁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用热血铸造了小汤山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科学求实精神,这是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新时代的白求恩精神。”
年6月20日,中央*委颁布了对医院全体人员的嘉奖令,做出了文章开头的褒奖!因在这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他荣立二等功,被评为全*优秀共产*员!
创新技术,开辟治疗新境界
针对呼吸科医疗领域上技术现状和众多不足,胡建林带领专家团队不断创新技术,收效良好。他曾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进行发言和壁报交流,引起了国际呼吸界的不凡反响。其中最值一提是,他创用了经内科胸腔镜OB胶治疗气胸、捆绑碘-粒子支架治疗气道内肿瘤方法,受到国内外呼吸科医师的一致好评。
气胸是一种常见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自发性气胸,其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胸腔穿刺抽气及胸腔封闭式引流。然而,少数气胸按常规治疗经久不愈,形成难治性气胸。约1/3自发性气胸会反复复发,给患者带来痛苦。对于难治性和复发性气胸,以往常需外科开胸手术治疗,但其治疗费用高、患者痛苦大。为此,胡建林积极探索创伤小、高效而复发率低的方法。胡建林改3个切口为1个,以内科胸腔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用OB胶堵塞肺漏气口,同时利用OB胶对胸膜刺激产生的化学性炎症,形成胸膜粘连,从而进一步减少气胸复发。经过观察分析,这种方法能使复发率从30%-50%降至7%,且患者痛苦小、安全、费用较低。这种独创的方法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了壁报交流,引起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