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7/3 20:58:00
这是别处「祛魅」系列的第13篇文章。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对事情简单化的刻板印象,就像美国人「发明」的中餐外卖一样让人哭笑不得。有一些当做笑谈说说就罢(德国人过于严谨的段子也挺好玩),有一些可能成为了商家揽财的噱头(看到极简风和英伦范就管不住手?),但很不幸的是,还有一些刻板印象,导致了社会的隔阂与割裂。穆斯林女性的「头巾」(Hijab),就是其中一例。头巾到底是「压迫女性」的工具,还是展示身份的手段?是宗教传统的残余,还是可以被重构、被创造的符号?都是,但又都不是。这篇「祛魅」,想要给你讲讲这其中的复杂之处。◆◆◆一谈到穆斯林的穿着,可能很多人眼中都会浮现出全身上下裹着黑袍的中东妇女形象。将脸和头发盖住,深色的长袍盖住脚面,甚至眼睛都要藏在黑纱之后,仿佛一个牢笼将女性束缚住。即使不穿黑袍,「伊斯兰女性」=「戴头巾」,也没有比这个更清楚的、能够区分宗教和人群的外表标签了。「戴不戴头巾」,也一度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争议话题。前一阵子,由头巾衍生出来的「Burkini」——一种将全身上下包裹住的「穆斯林专用」泳装,一时风行地中海海滩。一向主张限制宗教权力的法国,在宗教符号议题上非常激进,不允许头巾出现在学校等公共场所;Burkini横空出世之后,一些法国当地*府下令禁止这样的装扮出现在海滩上。此举遭到了全球穆斯林乃至非穆斯林的抗议。一方面,「我愿意穿什么就穿什么」的抗议席卷全欧;另一方面,头巾彻底成为了敏感话题,甚至有出现当众扯头巾、引发争执和冲突的行为。在文明冲突的当下,头巾仿佛宗教和社会关系的缩影,难逃争议的旋涡。但是,头巾真的只是「身份名片」那么简单的事吗?头巾有千面在英语世界,穆斯林头巾的专有名词是Hijab。但实际上,这个来源于阿拉伯语的词,原本并不指头巾本体,而是包括头巾、衣着和外表打扮在内的一整套规范,而且不分男女。Hijab在阿拉伯语里面,本意其实是「区隔」、「障碍」或者「界限」。在服装和日常的行为模式规则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则是保持「谦逊质朴」,避免过分张扬或者试图吸引。用通俗的话来讲,伊斯兰教认为人们都是有贪欲的,应该通过日常的行为阻止这种贪欲的释放、维持社会道德秩序,其中就包括要在公共场合的穿着上有所保留。古兰经里,女人最紧要的是避免直视对方、藏匿自己的美,其次才是衣着需要「遮胸」,并穿上「宽松的袍」,避免露出腿脚、让他人注意非日常必要的皮肤部分(zeenah,被诠释为皮肤)。至于穿什么,怎么穿,遵循怎样的具体标准,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诠释。不同的标准,在于能露出多少皮肤,是否完全裹住头发,是否完全遮盖住身体的曲线(例如头巾是否和胸部连在一起、是否穿盖过臀部的上衣),是否允许化妆等。▲来源:AFP从一般的Hijab(可以露出部分头发),到al-Amira(不露头发),再到Chador(盖住包括胸部在内的上半身),最后才是遮住脸的Niqab、以及眼睛都遮住的Burka。身着裹身黑袍的比例,只占全球穆斯林的不到10%。从保守到现代,不同样式、不同种类的头巾和穿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光谱;而各自又和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成为了各自独特的身份代表。▲《镜报》对全球穆斯林做的调查。即使一个国家内部,也会有不同穿着的人群。毫无疑问,Hijab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也并不难理解,在伊斯兰教诞生的炎热地区,将皮肤盖住是避免炙热阳光的方式;而基于自我行为的谦逊保守,也是伊斯兰教对于社会规则的诠释和理解。在一个气候恶劣(沙漠地带)、流动性大(诞生于阿拉伯商业文明)的地方,需要坚实有权威的社会组织和规则,外加内省的道德标准来予以约束。▲阿联酋、阿曼和卡塔尔一些地方的头巾「变种」Batula,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但随着伊斯兰文明和其它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乃至冲突,头巾也变成了伊斯兰最为惹眼的身份象征——特别是在当今文明冲突的背景下,这种直接的、外貌上的「不同」,成为了人们所注目的焦点。如何处理头巾、女性身份和宗教之间的关系?这逐渐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故事。▲巴基斯坦地区,和印度传统沙丽相结合的服饰Dupatta。关乎身份的现实问题作为一个非穆斯林女性,其实最好奇的是「她们自己怎么看」。(别处此前也曾经发过一篇文章,讲述现代和宗教冲突下的伊朗,女孩子们如何与传统周旋,有兴趣可以点此阅读。)在伦敦的街头,时不时就会看到戴各色头巾的女孩子。有的是亮色的头巾配长款针织衫,有的长袍外面套着巴宝莉风衣;裹身的黑袍也偶尔会出现——大部分是推着婴儿车去超市采购的中年妇女,或者在Harrods里面扫货的中东富婆(露出Birkin包和修过的指甲)。在Argos里面做收银员的穆斯林女孩子,都会统一戴上黑色的头巾,裹得妥妥帖帖,但下半身还是穿着制服T-Shirt和紧腿牛仔裤,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颜值往往很高,这是不得不承认的。)许多穆斯林女性的衣着,很多都是基于「习惯」——这跟在伦敦郊区的印度社区、许多女性依然身着沙丽是一样的道理。这种习惯和习俗,也渐渐变成了自己的身份标签。因此,在她们看来,让她们「脱下头巾」的行为,并不是「解放」,反而是非常冒犯的。这种身份标签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可以相得益彰地展现。例如穆斯林女设计师AnniesaHasibuan的Hijab时尚,登上了纽约时装周的T台。这位来自印尼雅加达的设计师说,她希望融合现代的审美和地方的传统,创造时尚和谦逊的完美结合。▲来源:independent.co.uk而戴着头巾登上充斥着裸露肉体的《花花公子》封面的NoorTagouri,则十分骄傲于自己的身份、以及对西方体像审美和话语权的挑战,「穆斯林女性长期被媒体曲解了,我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构筑我们自己的话语权」。我个人为这些追求美和自由、为自己代言的女性而骄傲。但事实真的如那些抗议Burkini禁令者所愿,穆斯林女性们能够「我想穿什么去沙滩就穿什么」吗?这种身份,又有多大程度来自于自己的自愿选择呢?上图是世界范围内头巾的使用情况。深绿部分是法律规定需要佩戴的地区,深绿为普遍,浅绿为常见,*色为比较常见。而红色的点,是对头巾有法律限制的地区,例如在教育场所和*府部门等地不得佩戴某种类型的头巾。这幅图恰好反应了头巾在世俗社会和宗教社会的不同角色——该不该戴、怎么戴、边界在哪里,和自我选择有时候是相悖的。而在不断强调身份的现在,穆斯林的「谦逊」(modesty,阿拉伯语hayaa’)准则被简化、有时又相当粗暴地加诸于女性自己的穿着之上。穿着不当成为了性骚扰、荡妇羞辱等等的借口,从埃及街头一直蔓延到德国科隆的狂欢节。对于一些人而言,穿什么是「选择」;但对于一些社会,穿着成为了道德评判之一,而这种评判,虽然原则上来自于教义,但在历史和社会上,从来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施加的规定。「头巾是对女性束缚和压迫的标志」,这种简单的看法虽然早已被穆斯林世界、甚至是穆斯林女性所否定,但是在一个社会中,戴不戴头巾,并不是个人选择,而是社会、*府、传统身份和宗教身份的纠缠、角力。强制脱去头巾显然有悖于自由,但是戴上头巾也并非自由的体现。「戴不戴」这种简单的判断,根本没有办法给出正确答案。所以,你顾忌的究竟是什么回看历史,实际上,许多现在的伊斯兰国家(比如伊朗、土耳其),都经历过世俗化的浪潮。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各个国家的中产精英、民族主义者超越宗教权威,构筑了相对现代的社会环境。伊朗革命之前杂志上的女性,甚至比西方还西方。▲伊朗霍梅尼革命之前的时尚杂志。来源:bored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