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朗诵学习基地
我知道,你和我一样,都期盼已久了:期盼王余昌老师新的作品!
没错!你没白等,这就是王余昌老师的新作《猪肉炖粉条儿的故事》。
这是新鲜出炉的!新鲜到王老师还没有在舞台上表演过。但我想,他表演的时候,一定是上图的样子。
光看这张照片,我就感动了。再听这首诗,我又一次被英雄的故事深深震撼了!
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诗,依然像王余昌老师之前的作品一样,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一 选材好,角度好。
王余昌老师一贯红色题材,英雄故事,催泪情怀……这不用说,十分正能量,而且特别适合广大艺考、参赛选手选取。
我们看他之前的作品:《今夜星光灿烂》、《山谷里的回声》、《不该忘却的数字》、《英雄归来》……或大气磅礴或凝重深沉。而今天这个作品的名称,却十分朴实,故事线索聚焦于一碗普普通通的猪肉炖粉条儿,十分接地气,而又有悬念感。而完整的听完后,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泪流满面。
最让我心疼的是这个才十六岁的年轻小战士,还抵挡不住一碗猪肉炖粉条的美味诱惑,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倒在“一只脚迈进新中国的大门”时,相信会击中很多人的泪点。这让我想起“英国金庸”肯·福莱特的巨著《巨人的陨落》中的停战前几小时的无谓的牺牲,堪称异曲同工,特别有冲击力。
而且,英雄题材最忌高大上、假大空。这篇作品,从题材到内容语言都非常生活化,更易走进人心。
第二 英雄讲英雄,双重英雄结构
革命战争题材,最经典作品是《*礼》,但那是第三人称视角,是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这一篇与之不同,是第一人称,而且更重要的,这个主人公,本身就是英雄,是归来的英雄。
载誉归来的英雄,讲述英勇牺牲的英雄的故事,分外具有真实感!情感表达也更为主观,浓烈。
第三 语言表达样式:优势+优势
叙事诗,和故事是一样的,不能纯朗诵腔,也依然要有“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人物语言要“神似”,即语气传神,而不必片面追求音色上的“形似”。
王余昌老师特别擅长人物语言。本诗“英雄讲英雄”的结构,把叙述语言也变成了人物语言,可谓“优势+优势”的设定。
从表达样式上,看似单调,但实际上却另有天地。因为这里面有三个人物,第一个是现在的老班长,即讲述者;第二个是当时的老班长,第三个是小战士小毛儿。三个人物,声音上要有明显区分,语气上要有时空特征且生动传神。而且情感的表达要更加层次丰富,真挚细腻,反而难度更高。
最后,一点技术探讨
这篇作品,我认真听了三、四遍,然后做了后期加工:因为王老师是手机录制,一次成型,中间难免有一点间断和杂音,我已经处理过,应该听不出来了。这样就算又听了三五次。
之所以反复听,第一是被震撼之后,需要反复回听,寻找自己可以学习之处。些许心得感受,我已经写在上面。
另一方面,也是习惯性地鸡蛋里挑骨头找点毛病,看能不能听出不足。王余昌老师也反对一味点赞叫好。不过,听这么多遍,真的是没听出来什么,唯有一点我和王老师探讨了一下,就是“猪肉炖粉条儿”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再加重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一个战士牺牲了,怀里紧紧抱着的,不是武器、通讯设备、重要情报之类的,居然是一碗“猪肉炖粉条儿”,这是有悬念的。而且这也算伏笔,明白真相之后,这一处理,会增加感人的力量。
王老师也表示赞同。并且说目前这种处理的优势是突出的语言的轻松,他说以往的作品,都比较“刚”、“冲”,这篇开头是个苍老的讲述者,所以更注意了轻松。
真心喜欢这样的探讨。收益很多!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地方。
每个作品都会有些许小小遗憾,也许正是留给了更多的光明。
欢迎大家欣赏、探讨!
高昂
.08.20
《猪肉炖粉条儿的故事》
作者:王余昌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
献给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们)
唉,又做梦了,
我又梦见了我的战友小毛儿,
他是倒在了往阵地送饭的路上,
他牺牲的时候,
怀里还紧紧地抱着那一桶猪肉炖粉条儿。
七十多年了,
我总觉得小毛儿还活着,
他就在那茫茫的人海里向我微笑。
七十年多年了,
我总是在呼喚着他的归来:
“小毛,开饭了,
猪肉炖粉条儿,
猪肉炖粉条儿……
年10月12号在古城锦州的北郊,
在既将向锦州外围阵地发起总攻的那个拂晓。
小毛儿一边往灶炕添火,
一边咽着口水问我:
“班长,你说这猪肉炖粉条儿是不是肥的好呀?”
“小毛儿馋了吧?
等会儿熟了我先给你盛一勺儿。”
“别,别,别班长,
这,这可不,不好。
前边儿正在打仗,
当炊事员的在后边开造?
那我不成了国民*了?
咱共产*的王法可不兴这一套!”
“哎哟,行呀小毛儿,
这当兵才半年多,
你这觉悟可是长了不老少哇!
等着吧,
照眼下这个打法儿,
用不了一年半载就能打出个新中国来,
到那会儿穷人们就都能吃上这猪肉炖粉条儿啦。”
可谁能想到小毛儿他,他突然就没了,
他死的时候还抱着那桶猪肉炖粉条儿。
小毛儿的后背让弹片给撕烂了,
那白森森的骨茬儿让人心如刀绞。
他整个人趴在了桶上,
那喷涌的鲜血浸透了身上的棉袄。
我知道他为啥没有卧倒,
他是在用胸膛保护着那桶猪肉炖粉条儿呀。
“小毛儿呀小毛儿,
为了这猪肉炖粉条儿
你咋连命都不要了?”
“班长,我,我知道挨饿的滋味儿,
打仗的时候这猪肉炖粉条儿比我的命重要呀。
我是个要过饭的苦孩子,
进了咱们队伍我才第一次吃饱,
班长,你别笑我,
今天早上我是真馋那猪肉炖粉条儿了……”
“小毛儿你等着,我这就给你盛去。”
“这猪肉炖粉条儿真香呀,
可我,已经吃不了啦。
我才16岁,
我不想死呀,
这新中国的大门
我小毛已经迈进了一只脚……
班长,你要是见到了毛主席,
就告诉他,
有一个为了咱新中国
把命都舍了的小战士
他也姓毛……”
.8.12.二稿
.8.13.三稿
王余昌: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委员。从事表演艺术50多年,曾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奖。其创作并演出的大型叙事组诗《红色记忆》,被誉为近年中国诗歌的一个收获。王老师的叙事诗以个性化的视角切入了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某些细节深处,其中饱含正义、善良、牺牲和尊严的诗意片段,铸造成多姿多彩、浑然天成的叙事体乐章,带给观众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的震颤。
扩展阅读:
王余昌《今夜星光灿烂》
王余昌《山谷里的回声》
王余昌《不该忘却的数字》
王余昌《英雄归来》
喜欢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