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中期没落,而商族却趁机发展起来,那时夏朝君主帝不降逊位,内禅给弟弟(商先祖王亥曾勾引有夫之妇,后来商族却强势崛起),其真实情况或是夏朝争夺权力的斗争,而这个斗争又给了商族发展的空间。
帝不降崩到帝扃的权位传承可能不是逊位或者禅让,也不过是夺位而已,看看后世世系及发生了什么或许就能明白。
帝扃死后儿子帝廑(《竹书纪年》称“一名胤甲”)继位,帝廑即位便迁都西河,一般认为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帝廑死后不降之子孔甲即位。
问题来了。从前世来看,夏禹到不降除了后羿、寒浞之乱时基本都是传子;后世来看,孔甲之后直到夏朝灭亡也是传子。整个商朝的帝位传承是父死子继,有时是兄终弟及,当弟弟不再有弟弟便传自己儿子,只有“九世之乱”时反常。所以那时帝位传承当是父死子继为主,辅以兄终弟及,最后一个弟弟传子这样的方式。
不降传弟弟扃,扃传儿子廑,廑没传其子或者弟弟,反而兜兜转转又回去了,传给了伯父的儿子孔甲?不正常的帝位承续表明,当时一定有事!
《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即孔甲扰乱夏朝,四代之后夏就灭亡了,只是如何“乱”的并没有记载;《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封禅书》更直接说“帝孔甲,淫德好神”,《竹书纪年》也说“王好鬼神,肆行淫乱,诸侯化之,夏政始衰”,意思是孔甲非常喜好迷信鬼神以至放纵,使得诸侯疏离,夏国政权开始衰落。
然而,夏朝刚刚脱离原始社会,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初期,对图腾、宗教、鬼神之类的相当重视,夏禹伐三苗之前就要请天命于玄宫(有人去开会不幸迟到结果竟然被杀了?看大禹如何立威收权),所以夏王看重鬼神并没有问题,何以能因此乱夏?
与此不同的是,《礼记·表记》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能是通过夏朝后世的杞国和商朝后世的宋国总结出来的,完全符合事实。
这又有两个问题:原始社会甚至夏朝初期重视鬼神,为何夏国的后代杞国不重视鬼神了?孔甲敬鬼神是乱夏,商人敬鬼神却灭夏开创新朝了?
同时,古今的书中,并没有孔甲到底怎么喜好鬼神或者淫乱的例证,更没有说明如何乱夏,只流传下来两个令人不解的神秘故事。
一个记载在《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
孔甲带人去打猎,中途遇到极端天气,走错了路闯入一家人家里。
该家的女主人正在生孩子,随行有人说:“我王今天过来,是个好兆头,这个孩子日后必将大富大贵。”
孔甲觉得马屁拍的好,很是受用。
然而又有乌鸦嘴小声嘀咕:“我看未必。这孩子可能承受不住这个贵气。”
孔甲便说:“本王收他为义子,谁能害他?”
于是便把孩子带回王宫,好好抚养。
本来这孩子能被天子看上,可算是一步登天了,谁知道乌鸦嘴说中了。孩子刚长大成人,却不幸被斧头误伤断了脚,成了残疾人,便让他去看大门了。
《周礼·秋官》与《汉书·刑法志》都载“刖者使守囿”。刖是五刑之一,即砍脚、砍腿或割掉膝盖骨等。囿即苑囿是古代供贵族游乐的动植物园,“守囿”就是看守动植物园的大门。实际上,刖者不仅看守动植物园大门,也可以看守诸如王宫、城邑等所有大门,如《孔子家语·致思》“刖者守门”。那些看大门的人又称门人、阍等。
(反映刖者守囿或守门的西周青铜器)
由于“守门员”多是处以刑罚的,且以奴隶居多,又即使贵族刑罚后也可能被降为奴隶,所以生活非常凄惨。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称“刑人何则谓之阍?刑人非其人也,君子不近刑人”,也就是不把受刑罚的人当人看。不当人看当什么看?当然是禽兽。《礼记·王制》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屏之四方,唯其所之”,而《白虎通·五刑篇》更直接——“放诸硗埆(音敲却,指土地贫瘠)不毛之地,与禽兽为伍”!刑罚之后的人还要流放四方边疆,让他们与禽兽为伍,实则是视之如禽兽!
所以,能当贵族的“看门狗”已经是格外开恩了,但是可以想象他们生活会多么凄惨。
孩子没有大罪,最终却因为一场意外断了腿,没能大富大贵,以后只能过凄惨的日子。孔甲心情沉重的说:“哎呀!这就是命吗!”于是作了《破斧之歌》,被认为是东音之始。
另一个见于《史记·夏本纪》。
说诸侯背叛夏朝,天上突然降下来一雄一雌两条龙,孔甲因为“未得豢龙氏”即找不到会养龙的祝融族支族豢龙氏来养龙很是着急,恰好尧帝陶唐氏的一支刘氏有个叫刘累的,曾经学过养龙,死马当作活马医,便让刘累养。刘累刚开始发挥的很好,孔甲很高兴,把豕韦国封给他,还赐其姓为“御龙氏”。
但是刘累养了一段时间把其中那条雌性的给养死了,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把死龙红烧了给孔甲吃。孔甲觉得很好吃,还要,刘累拿不出来就吓跑了。
这件事,《史记》是本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而与《史记》不同的是,《左传》并没说孔甲乱夏,而是说孔甲“扰于有帝”,“扰”一般作顺服讲,孔甲恭顺天帝,天帝赏赐了他雄雌各二共四条用以拉车的龙(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难道说“扰于有帝”就是好鬼神?如果孔甲“扰于有帝”就是好鬼神是一件不好的事,又怎么会得到天帝赏赐?既然得到天帝赏赐,那就是一件好事,也不当是好鬼神的例证。
刘累养死一条给孔甲吃,孔甲吃了还要,刘累便一口气往南跑到了五六百里外的鲁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其后裔在周朝时为范姓。
——我觉得刘累不懂装懂,把龙养死了,担心降罪便烧熟了给孔甲吃。若是事后孔甲问起来,刘累便说“被你吃了”!但是孔甲没有按照刘累的设想询问他,而是又要吃,刘累看瞒不住了,就只好跑了。
乱世多妖,《史记·周本纪》还本于《国语·郑语》记载了另一件关于龙的事。
“自夏后氏之衰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夏帝在位期间——从“夏后氏之衰”及“孔甲乱夏”和夏桀亡国来看,当是孔甲到夏桀之间的四位——王庭上突然趴着两条龙,一直流着哈喇子。夏朝跟龙是过不去了。
这两条龙还会说人话:“俺们俩是褒国的君主。”
有褒氏是夏的同姓诸侯,周朝时其氏国地望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北。捷克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写有《变形记》,描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在物欲横流却人情淡薄的社会中无法自我解脱而变为甲壳虫的荒诞故事。可能这是褒国国君的“变形记”吧,不知道当时的君主是不是生活压力也很大。
夏帝估计吓了一跳——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完全没有准备。
于是夏帝便找来算命先生算算,结果杀掉、赶走或者让它们留下,都不吉利——好像也就这么几种处理办法。
这可急坏了一干人等。
最终的占卜处理方式脑洞很大:把龙的哈喇子收集珍藏起来大吉大利(卜请其漦而藏之)。
于是大家张罗着开坛祭祀,把想法传达给龙,龙就飞走了,夏人恭敬的用宝盒将龙哈喇子收集珍藏起来,从此再也没打开过。
不过刘累御龙和褒国二君化龙这两件事实在是蹊跷。按之前所说,龙的原型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一说是龙马的龙也就是宝马,一说是鳄鱼或者扬子鳄,一说是蟒蛇,一说是猪,都不清楚。但是远古崇拜龙却是事实(见本号《中华文明五千年?错!万字长文、三十张图片,整理八千年文明!》),而现实中并没有龙。
甚至孔甲没找到豢龙氏家族也有点说不过去。
古今很多学者考证认为夏朝末年的关龙逄(与逄蒙之逄也作逢一样,关龙逄也作关龙逢)就是豢龙氏,豢字声转为关,关龙逄就是豢龙氏后代。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豢龙氏源自祝融族某一支董姓后裔董父,因为能养老就替舜帝养龙被赐为豢龙氏,封到鬷(音宗)川,有后裔鬷夷氏。
商汤伐夏时曾“征三朡”(《竹书纪年》),“伐三飐(音展)”(《史记·殷本纪》),三朡即三飐,又作三鬷、三嵕、三葼等。
《尚书·汤誓》载“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有学者据出土文献战国竹简《容成氏》“然后从而攻之,陞(音、义同升)自戎遂”的记载指出来,《汤誓》或断句有误,实际当是“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陑遂即戎遂。
《国语·周语》又有“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
学者认为三朡、陑遂(戎遂)、聆遂等实为一地,即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
夏末时定陶就有豢龙氏后代,为何说孔甲“未获豢龙氏”?
可见,没有找到豢龙氏并非实情。那到底怎么回事?
豕韦
继续看后面发生的事。
孔甲死后儿子帝皋接任,《竹书纪年》又作帝昊,称“元年庚辰,帝即位,使豕韦氏复国”,孔甲把豕韦赏赐给刘累,而帝皋刚一即位就又恢复了豕韦氏。关键就在这个豕韦氏。
古代,猪可称作豕或豨(或狶)、豚(小猪)、彘等;韦是皮革——所谓“韦编三绝”,就是古代的书是用皮或绳将竹简连起来形成的“册”,经常翻阅就使得皮绳多次断裂——“豕韦”合起来就是猪皮的意思。
《庄子·大宗师》把豨韦氏和伏羲、黄帝等人合称,认为他们是较早得道之人(豨韦氏得之[道],以掣天地)。或许豨韦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尤以制作猪皮著名,也曾一度发展为非常强大的氏国,地望一般认为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附近。
提到皮就会想到鼓。祝融族其中一支大彭氏,极有可能善于制鼓并因此得名,即便现在“彭”和“鼓”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壴(音住)。“壴”本义是陈列乐器,鼓就是乐器之一,这个乐器很不同凡响,能发出巨大的声音,巨大的声音以几条短横表示,与现在我们画画描述声音一模一样。
这个声音便为“彭”,《说文解字》谓彭“鼓声也”,可见“彭”原来或是表示声音巨大的拟声词,按造字六法为会意字。后来表声音的短横异化为“彡”就是彭。且彭也转化为表姓氏、地的名词,其原意加个“口”旁为“嘭”,水的激荡则为“澎”湃。而壴加表示持械击打的“攴”(音、义同扑)旁就是“鼓”字。
可能大彭国用猪皮制造鼓发展为一项重要产业,对猪皮的需求量很大,为了得到更便宜更好的猪皮便吞并豕韦国,并派出支族去殖民,为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猪皮。这样的话,可能大彭国开始流水线式生产,豕韦氏养猪制作猪皮,然后送到大彭国,大彭国进行深加工制成鼓,然后出售盈利,当然还要免费供应即进贡给夏国朝廷。
那时的祝融族可谓是如日中天,《国语·郑语》载“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
据《竹书纪年》,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即把昆吾氏后裔封到苏。苏就是后来的苏国,最著名的人物是苏妲己,地望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附近,温国也在那一块。顾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带。帝廑时“昆吾氏迁于许”,许在今河南省郑州到许昌一带,后来许国在那立国,春秋初期又被郑国占领,因此又称“旧许”。《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曾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昆吾氏曾居许当是事实,然而昆吾氏什么时候占据许以及什么时候迁出已经无从考证,但当时的昆吾是今郑州市一带的大哥大却是事实。
彭姓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支族豕韦占据滑县,诸暨或说在山东。
那时昆吾氏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是夏朝的霸主,甚至可以指染夏帝的内政。
从帝不降到帝孔甲,夏朝高层可能分了两派:帝不降和儿子孔甲一派,帝不降的弟弟帝扃及其子帝廑是一派。帝不降逊位于弟弟帝扃,很可能是势力不够,因而被弟弟帝扃赶下台。帝扃死后传给儿子帝廑,帝廑担忧帝不降儿子孔甲夺权,便迁都西河即汤阴县。
至于为何会迁都西河,从地图上一看就一目了然。汤阴县西北不远处是豕韦所居的滑县,旁近又有鄄城、范县一带的顾国,温县一带的苏、温两国,定陶一带的董姓诸国。帝廑相当于是逃进了祝融族的保护圈!这说明,在夏帝争权的过程中,祝融族可能支持了帝扃一派,这或许也是弟弟扃为何能将哥哥不降赶下台的原因!
不降儿子孔甲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收手,而是设法夺回了王位。
但是他所处的大环境又让他却面临众多难题:诸侯们也发展壮大,如商等,可能不再诚心服从夏国;帝不降以来的夺权之争,导致朝廷内部割裂;夏国是盟主国,管辖范围比诸侯、方国要大,也必须要考虑如何规范化治理天下。
所以,作为统治者,孔甲即位后必然会考虑改变现状、稳固政权,甚至他或许曾有过政治改革!
据《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传说《禹刑》有三千条,后来基本散佚。《禹刑》或是夏禹成为盟主后所作,或是延续皋陶制定刑法,更可能的是《禹刑》实为《夏刑》的总称不过是用禹表示夏而已。那就是夏朝时候,为了更好的统治而制作刑法。
《禹刑》最有可能是谁制定的呢?《清华简·厚父》有“孔甲之典刑”的说法,即孔甲曾制作刑法,而典是“典册”之意,甲骨文会意双手捧起一捆竹简(即“册”),后引申为重要的文献。也就是孔甲的刑法著之于书册,已经制度化为常规法律。或许孔甲完善了《禹刑》并大力推动实施。
但是孔甲的依法治国,又会带来一个问题。
夏朝的政权比较松散,以往大家互不从属,你是盟主我敬你,过年时给你进贡点东西,平时相安无事,甚至边远或者势力强的部落能抗税。
但是一旦制度化、法律化,有些方国就难受了,凭什么你要强制我?这就更让其他诸侯很不高兴。或许有些方国不满意,经常聚一起窃窃私语,说孔甲不是。
这或许是“孔甲乱夏”的其中一个原因。
一个用刑法治国的统治者,会迷信鬼神以至放纵吗?甚至就是孔甲对鬼神敬而远之,使后来的夏人包括杞国“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又仔细推敲孔甲收养义子的故事,孔甲认为我收养他谁能不利于他,其实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是“我”的能力,也有与天神天意作对的意味。
所以,孔甲不仅没有迷信鬼神,反而以制度治国,不看重鬼神。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世界并上没有龙,刘累为何能为孔甲养龙?豢龙氏并没有灭亡,孔甲为何不让豢龙氏帮他养?刘累又为何脚底抹油从滑县跑到平顶山?
因为世界上没有龙,所以董父和刘累肯定不是养龙人。其实明代贺复徵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著作《文章辨体汇选》认为所谓豢龙氏、御龙氏当是当时主持祭祀神龙的官员。
所谓刘累为孔甲养龙,实际上是刘累为孔甲主持神龙祭祀。
那孔甲为何放弃家学源远流长的豢龙氏,反而舍本逐末找了豢龙氏徒弟、半路出家的刘累?
远古社会时,主持祭祀的大巫有很大的实权。祝融族是大族,又支持了孔甲的反对派,且他即位后依然要面对祝融的锋芒,又怎么会再重用祝融族人?
不仅不会重用,还要打击、削弱。更何况孔甲也都西河,那里于帝廑来说是祝融族鼎力相助的保护圈,于孔甲来说却是芒刺在背的包围圈。特别是大彭氏势力很大其支族豕韦国就在附近,孔甲有所忌惮。
因此,孔甲以主持祭祀神龙为由重用刘累,又以让他养猪并用他所养的猪来祭祀神龙为由,支持他占据滑县。这是借故削弱大彭氏,或者拔掉眼中钉。
原来孔甲启用陶唐氏的刘累作为祭祀神龙的巫师的真实用意是,面对祝融族的强大,希望借力发力,让他作为西河的屏障!
孔甲为了稳住刘累而假戏真做,或者刘累按照传统办事,就要经常举行祭祀。这或许是所谓孔甲好鬼神的原因。
孔甲后来跑到鲁阳,也不是真的养死了龙。
作为已经没落的陶唐氏后裔,刘累希望依靠孔甲或祭祀神龙官员的身份重振家族。然而他慢慢吃透了,发现孔甲启用自己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真的祭祀神龙,不是真心实意侍奉天神,而是把他当子弹作为抵抗祝融族进一步强大的盾牌。而祝融族过于强大,刘累掂量一番,觉得这个买卖不划算,孔甲这是让自己做炮灰,便脱离夏朝去平顶山市鲁山县。而且鲁山县也不是方外之地,估计也是得到了孔甲的允许,因为那里是夏朝连接江南的交通要道,也必须安排亲信。
所以,孔甲不敬鬼神也好,利用刘累对抗祝融族也好,制定刑罚也罢,都是为了巩固政权。由此可看,孔甲并不是乱夏,而是希望振作,发扬光大夏国。只不过,夏朝的典刑虽然是奴隶社会的典刑,但却是一种进步,孔甲按照当时社会形态来说是超前政治改革,又因刘累的关系祭祀神龙,且孔甲后真的四世而亡,道学家们便找个理由说是他好鬼神、乱夏了!